近年来,我国煤炭行业矛盾逐渐显现,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。为此,国家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,并且取得较好效果。与此同时,在煤炭去产能过程中,客观上也出现许多问题,比如操之过急、缺乏全盘考虑等。鉴于此,在坚定不移去产能过程中,应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:
第一,行政力与市场力之间的关系。
过度迷信行政力不合适,但“自由市场崇拜论”也不可取,必选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紧密结合起来,让“两只手”共同发挥作用。解决煤炭产能过剩问题,应将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。要遵循市场规律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通过优胜劣汰去除落后产能。同时,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强化市场监管,加大执法力度,保持高压态势,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,逼迫落后产能退出。
第二,去除落后产能与释放先进产能之间的关系。
去产能不是简单的“减法”,其实也是“加法”,就是要坚持在去除落后产能的同时有效释放先进产能。安全生产是红线底线,减量置换是新增产能的基本要求,任何释放产能的措施,都必须以安全生产和减量置换为前提,进而实现企业升级。去产能既是主动减量的过程,又是盘活存量的过程,突出调整结构,把资源储量少、赋存条件差、安全生产无保障、扭亏无望的“僵尸煤矿”淘汰掉,把安全、高产、高效的煤矿留下来。在去产能的同时释放先进产能,有助于保障冬季供暖、供气和发电生产用煤需要。
第三,去产能与稳供应之间的关系。
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,产能利用率较低,去产能任重道远,同时,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,煤炭需求增长空间有限,煤炭产能大于需求的局面应该不会改变。煤炭去产能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任务,需要稳步推进,尤其是坚守确保煤炭稳定供应这一基本底线不动摇。要准确把握去产能和稳供应的关系,先要理解产能和产量之间的关系。产能是生产能力,产量是实际的生产数量。比如,近期煤炭价格的上涨是由煤炭产量和需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,而与煤炭产能关系不大。政府为应对煤价上涨提出的稳供应并不是增加煤炭产能,而是释放产能、适当增加煤炭产量,去产能和稳供应之间并不矛盾。此外,去产能去的是落后产能,而稳供应释放的是符合相关标准的先进产能。为应对煤炭市场短期波动而出台的稳供应政策,应以不影响去产能目标完成为基本原则。
第四,去产能与稳价格之间的关系。
煤炭价格的暴涨或暴跌均不利于煤炭去产能工作的整体推进,不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。煤炭价格的过快上涨可能引发落后产能复产,而持续保持低位运行,则会影响煤炭企业的发展后劲,整个行业将不会健康平稳发展。因此,在去产能过程中,要将煤炭价格始终稳定在合理区间内,应组织开展好对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情况的调研督导,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实施必要惩戒,督促产运需各方更大范围、更高比例签约履约。要积极引导煤炭及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、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,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。
第五,去产能力度与工作节奏之间的关系。
应该科学把握去产能力度和工作节奏,各地要根据本地区供需实际,科学把握去产能的时序和节奏,注重与接续资源有效衔接。要重点去除“僵尸企业”,对于违法违规和环保不达标企业重点整治,尤其是去除安全保障程度低的煤矿产能。
第六,煤炭与替代能源之间的关系。
要优化电网调度,建立跨区调峰和备用资源共享机制,切实保障清洁能源优先上网,缓解“弃风弃光弃水”现象,有效减少火电出力,降低电煤消耗。要建立调峰机组激励机制,启动清洁能源现货交易试点,逐步增加交易规模,完善辅助服务交易规则。同时,要推动重点用煤企业包括电厂内部挖潜,通过节能降耗进一步减少电煤需求。要处理好国产与进口之间的关系,一方面注意利用国外资源,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国内煤炭产业利益,两者之间做到有机结合,避免内外竞争无序。
第七,燃料煤炭与原料煤炭之间的关系。
煤炭不仅仅是燃料,同时也是化工原料,要高度重视煤炭的化工原料属性和价值。煤炭作为燃料,企业赚取的是最简单的燃料利润,失去了精深加工、产业链延伸的附加值。只有在煤炭的循环、深加工、再利用上下功夫,才能获取精深加工和高端转化的市场价值。国家在加强去产能的同时,也可以鼓励发展煤电联营,推进煤电一体化、煤焦一体化、煤化一体化等融合发展,尤其在“煤制油”和“煤制气”方面重视技术储备和能力储备,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,应对未来在特殊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油气供应中断。